我们讲创新,首先要搞清楚这件事为什么要做、值不值得去做。
那么全国性的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又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农贸市场作为一个城市文明的窗口,具有其特殊的社会性、公益性、市场性特点。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升级改造的背后是社会需求的提升。
无论在什么时代,都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市场需求量的增大虽导致了各类商超、生鲜零售的迭起,但却顺应不了宏观上社会变迁,他们不是市场的最终归宿。这和早些年超市迅猛发展带来的菜市场会消失的错觉一样。
浅谈超商生鲜
①冷链物流、包装化成本高是短板。
如今各类网超、生鲜零售声势巨大,其中需要消费者来买单的成分又有多少呢。而这些对于买菜这件事来说是致命的。古往今来,讲价买菜,追求性价比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从长远看,超市取代农贸市场是不可能的。
② 作 业 效 率 和 配 送 时 效 始 终 是 难 点。
当今的生活节奏让吃饭这件事对于效率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农贸市场,我们的一顿所需在一个摊贩就能采购齐全,而超市卖场中排队支付的长龙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
我们知道,所有长期有效的商业,产生“消费黏性”是核心,而不是依靠一时的热度或单纯的适应一小部分人。再者,农贸不仅仅是一种商业行为。小菜场,大民生。农贸市场说到底终究是一项民生事业,它有着强大且短期内不可动摇的消费群体。但是如果继续固步自封,再强大的历史载体也会被时代潮流冲散。
那么,如果改革刻不容缓,又应该怎样去做呢?
“变”与“不变”,瞬息万间。
我们想尝美味的东西,得先拥有好食材。
一个好的农贸市场,硬件设施的加持、优质商户、管理经营、高素质顾客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改造升级,并不是设计出了一套新的东西就完事了的。一个好的设计是能够为后期运营创造有利价值的。因为农贸市场并不仅仅是一幢建筑,一个商业场所,它是活的、有灵魂的、有社会价值的。
如果只关注眼前,任何东西都会丧失长期发展的潜力。农贸市场的改造升级,想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形势下避其锋芒,稳中求进,保持源源不断的活力,势必要着眼其整体社会生态圏。
试想:
一个农贸市场拥有及经济、建设、文化和历史价值用途为一体,有着超越单纯市场的概念,形成一个社会生态系统,环环相扣,生生不息,成为一种文化符号,那么它势必会抵住日新月异的时代冲击。
•••如何打造?
1.增添社会化服务
如前段日子引起热议的香港本湾市场,升级改造后不仅全功能的维修店都能在其中找到,还能开设了八达通充值点。我们在改造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消费者想要的和他们想象不到的,以人为本。
2.创新市场业态
对于一些冷门的位置,如果难以提高传统经营户的利润,不如组合引进具有特色的商铺。只有让经营户们得到利润,才能真正将其与市场方链接成相互共存的一体。
3.建筑性质的引入
农贸市场选址的独立性赋予其极高的标志性意义。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设计不仅要高大上。更要接地气。高大上不是添一些没用的东西,而是让人从感官上体验到社会文明进步带来的积极作用。民以食为天,买菜吃饭,本就是一件该放在首要位置的事;接地气要求没有阶级分层。一个好的设计,绝不是只适应于一小部分人的。
4.改变人的认知
不仅是商户,更要改变消费者的自我认知,唤醒他们对于农贸市场的感情,获得公众的支持。在一家市场里,可以感受一座城的温暖与心跳。只有市场方认可,群众认同,社会点赞的改造升级,才能长存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