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安土重迁很少愿意远游?
在《浮生六记》中,沈复给出了答案,“布衣饭菜,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矣。”,“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
广袤的土地为中国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物产,各地吃食尽不相同,一年二十四个节气甚至也对于着不同的节日美食,各大节日一度被戏称为“食”节。文学作品中不乏对“食”的描写,四大名著如《红楼梦》中也有对吃食的大量描写十分细致,从盛大的迎接皇妃的盛宴,到贵族公府的豪华家宴,从酒楼饭店的歌妓郁酒,到街头巷尾的零嘴小吃。
生活在物产丰富的华夏土地上的子民很少会有远游、远征的想法,毕竟这样安逸美好的生活实在容易让人心生满足、何故远走他乡?
食以市为天
对于吃食研究非常透彻的华夏子民而言,食品的品质也是至关重要的。故而自“市”出现,人们就在追求高品质食材的路上不断前进了。
秦汉时,城池里面分为“市”和“里”两部分,后者为居民区,前者为商业区。在“市”内,商人的货物不能乱七八糟摆放,而是按照合并同类项的原则进行陈列。卖布的跟卖布的排在一起,卖肉的跟卖肉的排在一起,远远望去,这一排都是卖肉的,那一排都是卖布的,鳞次栉比,非常整齐。古人把这一排排的货物称为“肆”、“列”,或者“市列”,也自那时起就有“货比三家”的概念了。而且随着经济发展、朝代更迭,国家对“市”的管控也在逐渐放松,越来越多的舶来品涌入市场,人民饭桌上的菜品也在不断丰富。
市乃忆之所
“市”不仅仅是吃食交易场所,更是人民生活方式的记忆容器。
说起大唐的盛世繁华,就会浮现起这样一幅画面:长安街上小贩们的叫卖声此起彼伏,鲜衣怒马的少年匆匆而过,波斯商人牵着高大的骆驼在阳光下踱步。那集市记录着大唐鼎盛的样子,引万国来朝。
而菜市场也记录着人民的生活面貌,从前的菜市场,它破旧、嘈杂还臭烘烘的,人们咒骂着它却也喜爱着它。谈起钟楼菜市场的消失,主讲人只用了一个词“如鲠在喉”,痛惜着伴随它的消失掉的生活方式。
很长一段时间里,菜市场都是让人又爱又恨的一种存在,它所在之处必然是吵闹的,而且剩菜堆积、污水横流,可它又确实为这一方居民提供了极大便利。所以,当钟楼菜市场如愿以偿被拆掉之后,明亮整洁的小广场花园上晒太阳的老人们神情呆滞,仿佛失去了许多乐趣。
钟楼附近的居民们不会在早市里遇到街坊老友,也没有人同他们八卦闲聊了,熟络的菜贩也不知踪影。随着那喧嚣转为静寂后,
新邻里中心
在满足温饱以后,人们开始追求食品的安全、食材的品质,更加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对于菜市场环境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农贸市场也因此走上了升级改造的道路,做到从软装到硬件设备的全方位升级,不仅如此,新农贸市场的复合性也大大提高,承担起活动中心的功能,将原来的老商业街区功能统统结合在一个农贸市场里从而建设成能解决消费者各种需求的邻里中心。
以居住人群为中心,全部设施紧紧围绕居住地设立,满足居民寻求生活和文化交流的需要。汇集生鲜店、超市、餐饮、药店、文化用品店、美容美发店、洗衣店、维修点、银行、邮政、卫生所以及社区活动中心,12种必备业种保证邻里中心的日常运行。
未来农贸市场必将朝着邻里中心的方向去建设,实现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升华。
·END·
商务联系:177 8859 9975 薛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