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下称《意见》)发布。
《意见》提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并从基础制度建设、市场设施建设、农贸市场设计等方面提出工作要求和一揽子举措。
《意见》发布后,引发广泛广泛关注和热议。何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什么意义?如何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对农贸行业、农贸市场设计又有哪些影响呢?
解读:
何为“统一大市场”?
“统一”之义
在《意见》中,“统一”一词共出现近70次。何为统一大市场?“统一”又是何意呢?
统一大市场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个市场的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的设施高标准联通,要素和资源市场以及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同时,市场的监管要公平统一,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进一步规范的大市场。
不难看出,统一就是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健全统一的社会流通与监管制度。
提炼:
统一大市场的亮点
“破”与“立”
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壁垒:
要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各地区不能搞“小而全”的自我小循环,更不能以“内循环”的名义搞地区封锁,要保障畅通的双循环,通过用“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健全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等举措,解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存在的不正当干预、隐性壁垒门槛等突出问题,全面打通制约国内大循环的堵点。
推动市场由“大”向“强”转变: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中明确要处理好三种关系,第一种关系就是大市场与强市场的关系。如今,我国不但拥有了超大规模和整体市场的明显优势,未来还要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首要的一步,就是要打造大市场,在大市场的基础上,建设强市场,实现经济供给与需求在更高层次与水平上的动态均衡。
明确反垄断规则的方向与目标:
数字经济在与互联网、场景结合过程中,缔造了很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但也形成了很多并非以地域、技术划分的行业壁垒,所以要建设数字经济领域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合理引导数字经济企业通过技术壁垒打造自身优势,以规范化提倡有序竞争,破除平台企业数据垄断等问题,防止利用数据、算法、技术手段等方式排除、限制竞争。
总结起来就是:
“破”与“立”,
破除壁垒,去保障流通;
统立规矩,要做强体系。
统一大市场的统一,并非整齐划一,而是在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前提下,结合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
可以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市场由大到强转变。
时析:
为什么需要统一大市场?
成就与阻力
近段时间以来,长三角区相继爆发疫情,由此导致的农产品流通受阻,备受舆论关注。
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制度,高速公路虽然通往全国各市,但遍布收费站,疫情期间规则不一,导致运输车辆在路上下不来,不仅影响到关键农产品的流通,菜农菜商,物流司机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疫情期间,有国务院推出的官方行程码,但各省市都有自己的防疫规定和二维码,居民不仅要出示国务院行程码,每换一地还要执行当地省市推出的健康码、行程码等等,国务院行程码形同虚设。”
疫情防控期间,我们的举措取得的效力有目共睹,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能隐匿不见。
同理,市场经济以来,我们进步不小,但阻力也非常大,统一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经济循环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畅通流动等,才能建立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环境。
需要注意的是,中央重申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并不意味着过去中国没有统一市场。全国统一大市场早已经存在,只是由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以及受到疫情、交通运输条件、外部冲击等偶发性因素影响,现阶段中国的“内循环”面临诸多制约性因素。
统一大市场下:
农贸市场设计需要的“破”与“立”
菜市场:
农贸中要破的“壁垒”——属地性
农贸市场作为一个属地性极强的商业,同样也存在这种壁垒,从目前国内市场经营主体现状其实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现有农贸市场的经营主体可以分为四类,国营企业、民营企业、个体户和上市公司,各自都有自身局限。
国营市场:盈利能力不强
当地的国资背景的农贸市场,开发商或者政府代建完的项目交给国资背景企业代为运营,例如各地的供销社、市场服务中心、农业发展集团等。
此类市场的特点是公益性较强,能保证当地的民生、调度当地的人员和货品物价,有民生担当,例如疫情期间可以给经营户免租。
但是这类市场盈利能力不强,而人工工资和管理支出成本较大,尤其是小市场基本靠大市场的反哺;市场政策活动的机动性较弱,比如搞个活动,需要层层上报;第三个就是局域限制较大,当地国企只能委托管理一方市场,走出去很难。
民营市场:追求利益最大化
目前国内大多民营企业的地域性都较强,农贸市场这种属地商业则更为明显,比如杭州的农贸市场管理公司要去宁波拿市场是很难的。
近几年随着国内民营企业的不断壮大,跨城投资越来越多,例如安徽的千万家、福建的食达康、广东菜丁等等。这类企业好处是集团化管理,内部标准体系统一,信息公开,流通便捷。
但也存在自身局限,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有些品牌为了快速回笼资金,通过售卖摊位的形式,导致市场后期运营时内部无法管理,出现债务纠纷等等,自主性更强,容易抬高物价。
个体户:很难形成体系
个体户的性质,直接决定了它只能负责为数不多一两个菜场。哪一方和领导关系好点,从村或街道里面弄几个市场去管理,这类市场方多数属于物业托管性质,市场本身为村集体所有。市场的自身局限性也十分明显,就是小,弱,粗放,形不成体系。
上市公司:思维管理有偏差
京东曾入驻农贸市场,走高端路线,当时被说不接烟火气;每日优鲜现下也在大量收购农贸市场;甚至森马也在拿农贸市场,但大多都是前期炒的很热,由于后续运营成本和人工成本很大,现在也玩转不起来了。
它们的特点是有钱,可以在前期培育市场时砸钱,但是终逃不掉投资者要看回报,没有回报就很难继续下去。农贸市场的老百姓都是贪小便宜,今天送东西了就来,明天不送就不来,菜价涨了、恢复原价了就不来了。
在管理上也有偏差,上市公司聘请超市管理专家来打理,但是超市管理和农贸市场管理有很大的区别,超市是管理员工的,制定标准、检查工作、发工资;但农贸市场是管理商户的,商户向市场方交租金,属于是个体户老板,与管理超市员工不可同日而语,且一般商户文化素质又偏低,容易抱团,有种秀才遇见兵的感觉。
······
目前这4种模式,最好的模式是政府投入,由优秀的、口碑好的民营企业和有责任的国资运营公司来运营管理,这是最理想的状态。既保证了市场关键时刻可以稳定物价,又开放市场,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菜市场:
农贸中要立的“体系”——品牌化
构建市场品牌,是形成体系与制定标准的最快路径。
市场主体品牌化:
农贸市场之前作为区域生活配备空间,一直被称为“XXX苑农贸市场”、“XXX镇农贸市场”等,这其实不利于农贸市场自身品牌构建。
农贸市场设计自身品牌构建,必须拥有自己的特色名称,用互联网行业的话来讲,就是市场IP。
然后围绕市场案名,进一步发展出市场Logo、VI系统等,甚至品牌周边产品。
商户品牌化:
如果说市场是一个有机体,那么市场中的商户就是构成有机体的一个个小分子,有机体的最终呈现形态如何,是由这些小分子决定的。所以商户的品牌化也是市场主体品牌化中的一部分。
商户品牌化,要求市场在招商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选择商户,甚至主动地吸引品牌商户入驻,比如适当地给出品牌店的招商优惠活动。
商品品牌化:
很多经营已久的农贸市场都有一两种市场特有产品,有的是开店数年之久的当地小吃或早餐店,有的是市场独有产品,限量海鲜或者肉制品。
当市场中有这些特色商品存在时,市场方可帮助经营户建立品牌,让产品成为市场利器,吸引顾客。
······
其实当前大多数发达国家无论哪一种业态,基本上都采用连锁经营模式;国内经济发达的地区正处于零售业连锁品牌化经营的快速发展时期,并逐步向各类零售业包括农贸市场延伸。
连锁经营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和集聚效益,形成规范统一的市场形象,建立着名的市场经营品牌,通过市场统一管理,避免资源浪费,提高管理效率,实现市场信息、资源和管理经验的快速有效传递和共享。
目前,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交易日益活跃,城乡居民对鲜活农产品的需求,特别是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和放心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知名品牌的商家以求获得安全、放心的食品,享受快捷、方便的增值服务。
可见,农贸市场有自己的品牌,可以输出品牌和管理经验,会获得更大的利润率。
·
·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并不是回归计划经济,而是进一步发展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过去计划经济时期,是用粮票、布票等专用凭证来购买东西,票证只能在一定区域内使用,不可能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国统一大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志。
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就需要我们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农贸市场设计在统一大市场中,要破除的是属地商业带来的壁垒,构建市场品牌化的连锁体系,做大且强。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