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菜市场设计的“火爆”与“落寞”

发布时间:2021-03-29

当外卖开始盛行,当买菜变成在手机上点点就有人送到家的简单事之后,污浊的空气、拥挤的人群、脏乱的摊点……一成不变的菜场还能靠什么继续吸引消费者呢?

 

从零售的角度来看,菜场是个天然的流量入口,但在技术进步的洪流中,这个入口越来越窄,窄到不仅抓不住热衷追求新鲜事物的年轻人,也弄丢了陪伴它们成长多年的老顾客。

 

受到冲击的菜场们开始寻求改变,多地出现了一批网红型、智慧化菜场。

 

 

台湾士东菜场

 

首个“吃螃蟹”的

要算台湾的士东菜场了

 

17年前集合了35位设计师

把这里改造的更简洁、更方便

 


原本喧闹的环境不见了

变成一个个格子铺

 

招牌换成简单的白底黑字

塑料菜篮被统一的木质篮替代

 


许多网友看到这改造前后的对比

纷纷喊着想进去拍个照、打个卡

 

士东市场就这么爆红起来

几乎成了成功的范本

 

 

上海蒙西菜场

 

无独有偶的是

位于魔都的蒙西菜场

也被改造成了日式风格

 

 

原本的大白墙外立面

被笼上了一层竹条罩子

围栏也变成弯曲的竹篱

内部的摊位也是竹编风格

 

 

还设计了很多挡板

避免显得脏乱差

一样的招牌设计

让市场内部看起来风格统一

 

河南胜利菜场

 

这个位于河南的网红菜场

从建成开始也是话题不断

 

透明玻璃的外立面

配合上金属质感的支撑架

乍一看以为这是个展览馆

 

 

走进去一排排的摊位

由木质材料围起十分敞亮

 

这样简洁明快的菜场

看起来档次十分高

但里面的菜

透着买不起的样子

 

 

MORE+

杭州有红石板农贸市场,苏州有双塔菜市场,而现在,家附近的那个脏乱的菜场也变了样。

 

常有人讲,拍照的人不买菜,买菜的人不拍照,毕竟拍完照后回去躺在沙发上点外卖才是网红的现实生活。

 

全副武装的“网红”菜场真能将丢失的顾客找回来吗?同样是网红菜场,为什么有的活的不错,有的却重回落寞?当我们谈论菜场改造时,到底在谈论什么?

 

 

市场改造:从千篇一律到个性鲜明

改造道路

 

这已不是菜场的第一次改造,在此之前,菜场早已经历了从路边摊到室内的大迁徙。此番升级,实际上是菜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从千篇一律向智慧化、个性化的又一次转型。

 

 

融入特色——市场水土不服

 

一味地去模仿,去复刻国外的案例,这只会引起水土不服,例如菜市场内引入咖啡餐饮业态,咖啡在国外是热销品,可在国内咖啡受众偏年轻、更小资,咖啡受众人群与很多菜市场的受众并不相符,这样地刻板引入只会引起水土不服。

 

在市场中融入当地特色才是扎根进老百姓心里的可取之道,例如衢州斗谭农贸市场IP形象——南孔爷爷,根据衢州当地历史文化设计而成;闻堰三江汇鲜农贸市场的船型摊位设计,根据市场江鲜的定位打造。

 

▲苏州双塔农贸市场

 

依据当地特色,结合市场定位的设计方案才是最适合的,最适合的设计也是最好的设计。

 

 

智慧型菜场——中老年群体不买单

 

菜场的进步并不仅止步于硬件设施,互联网技术也被纳入了各种买菜场景中。

 

智慧型农贸市场也是近年来农贸市场改造的一个风口,例如,通过购物小票上的二维码,消费者能够追溯食物的供应链,包括供应商信息、产地和入库时间等信息。此外,还有菜场每家商贩的柜台前都摆着的智能秤和电子显示屏。

 

不可否认的是,智慧菜场当前的主要消费群体(中老年消费者)对“智慧”的需求并不高。

 

▲农贸市场的中老年群体

 

对菜场的智慧化功能,大部分居民的接受程度较低,虽然商户都开通了支付二维码,但菜场中来来往往的顾客普遍还是用现金付款,中老年消费群体更习惯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在菜场采购食材的很多顾客表示,相比于“二维码供应链追溯”“扫码付款”“电子屏显示商家信息”等新功能,新菜场敞亮的环境和便宜的菜价更具有吸引力。

 

商户去留——摊位费与菜价之间的平衡

 

▲菜场运营生态中的动态平衡

 

在菜市场这个生态圈内,附近居民、个体商贩、菜场运营管理方形成了彼此相互依存的关系。而摊位费和菜价是三者之间的连接点——摊位费决定了商贩的去留,商贩一旦将过高的摊位费转嫁到菜价上,就会造成附近居民客户的流失。

 

 

生死存亡:始于颜值,忠于内在

网红市场内核

 

菜市场改造成网红风格后,生意惨淡的现状,屡见不鲜,网红的设计虽吸引很多年轻人前来打卡,但他们并不是来这里买菜的啊。

 

网红市场——场景+数据

 

网红农贸市场注重的是消费空间环境的塑造,以及客户在网络曝光度的流量数据。

 

▲长沙超级文和友在网络上爆火

 

例如在上篇文章分析的网红市集的范本——长沙超级文和友,其在市集环境、情景的前期建造上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成本,市场的流量运营上也是不断创新融合。具体可参考上篇文章《从文和友的现象级火爆中,农贸市场设计可以借鉴到什么?》,在此不再赘述。

 

 

消失的烟火气——好看但买不起

 

网红的高亮关键词是精致,而菜市场的代表词是市井烟火气,每个城市都在建网红菜场,每个设计师都恨不得把自己最得意的文青风放进去,结果变成了一个只有网红愿意去,大爷大妈不爱去的菜市场。那不叫高级的烟火气,那是不食人间烟火。

 

老客户流失——仅红火一时

 

很多网红市集刚开业时挺火的,但是人慢慢地就变少了,特别是菜场。论其原因,很多是一包、二包、三包,层层转包之后,摊位租金和菜价水涨船高,除了拍照,谁还会来买菜呢?

 

▲价格优势永远是菜场的最大优势

 

事实上,很多市集附近居民的老龄化程度较高,他们对于菜价的变化非常敏感。改造过的菜场虽然时髦又干净,但菜价明显比周边菜场的贵,所以居民们宁愿多跑点路去其他菜场。

 

 

角色转变:从生鲜市场到社区共同体

变通之路

 

作为与民众生活最紧密相连的场所,如果只将菜场的改造理解为网红化不免有些肤浅。菜场转型升级的核心要义是如何结合菜场本身的区位特点,洞悉周边居民的生活需求,利用数据和技术,在重新定义菜场功能的同时,真正成为一个高黏性的社区居民聚集地。

 

丰富业态——承载更多服务

 

而从目前一些相对成功的菜市场改造案例中,不难看出,将艺术与文化元素巧妙应用于菜场空间设计与布局,打造智慧菜市场的“网红”特质,确实在短期内吸引了一批年轻消费者。然而,要维持菜市场独特的烟火气、人情味和丰富的生态,还得看长期运营,包括温暖的秩序规则、多样化业务模式、安全新鲜的食品、实惠合理的价格、灵活的供应链…

 

人性化——尊重客群需求

 

什么是服务?服务其实就是琐碎而真实的细节,如果不走进菜场,不走近服务对象,服务只会流于形式。对社区居民而言,服务可能是在菜场里想休息时,旁边刚好有排椅子,双职工家庭来不及接送孩子,社区中心有晚托班;对商户和商贩而言,服务可能是吃饭时有微波炉加热饭菜,歇业之后,还有机会走进社区健身房锻炼身体……

 

▲市场规范管理

 

农贸市场应该致力于打造这样一个社区生活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品牌商户、小商贩和社区居民都是运营方服务的对象,运营不止是一个专业的词汇,而是要运营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带有温度的关系,也就是常说的“社区运营实际上是在运营关系”。

 

服务心态——以卖菜为中心的社区商业体

 

除了核心的买菜功能,农贸市场实际上可以成为一个社区居民的公共客厅。

 

这里既可以有开放式的共享厨房,让居民们有机会上一节厨艺课;也有便民式的晚托班,解决孩子功课没人管的痛点;还设置了一个创客空间,专为孵化餐饮品牌而设。

 

▲杭州开发区社区服务点

 

在保留传统菜场功能之外,新增特色小吃和老字号等业态,还可以辟出一块公共活动空间,定期举办各种社区活动,还将健身、洗衣、理发、托幼、托老、食堂、党群以及社区内的网格化管理中心集于一体,一站式解决居民生活中的所有需求,从各个方面为周边居民服务。

 

外观、内涵、定位、关系……在这一波菜场改造的浪潮之中,能够发挥的空间不少,什么样的改造能称得上成功,目前难下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居民们会用脚投票,那些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菜场,至少不会是一个失败的样本。

 

······

 

时代在变,而农贸市场永不眠。高级烟火气最本质的东西是,呈现事物本身。

 

简约不是生活,谦逊的复杂性才是生活。

 

烟火气是有高低之分的,讲一个高级烟火气的方法论:在菜场里,看设计师把摊位上的射灯打到哪里,是选择照亮招牌,还是选择照亮那些瓜果蔬菜。高级烟火气最本质的东西是,呈现事物本身。

 

· END ·